01
基本信息
作者: [美]乔治·莱考夫 / [美]马克·约翰逊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副标题: 修订译本
原作名: Metaphors We Live By
译者: 何文忠
出版年: 2025-8
页数: 318
定价: 72.00元
装帧: 精装
展开剩余86%0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学术经典,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肇始之作。
此书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作者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维与行为模式,使我们得以运用身体与社会经验,去理解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该书首次从认知角度系统构建了隐喻的概念理论。这一理论彻底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隐喻的狭隘认知。时至今日,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与认知的研究,无不以此为经典。
隐喻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争论是战争”“思想是食物”“理论是建筑物”……这些不是简单的修辞,而是隐喻思维的底层逻辑。
AI 能否真正理解人类?而我们人类又能否真正理解彼此?隐喻与我们人类的语言、思维、文化、现实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你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03
作者和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著名的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自1972年开始,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知科学与语言学教授,现已退休。目前是该校神经心灵与社会中心的主任。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包括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概念系统等。重要著述包括《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道德政治》(Moral Politics)、《别想那只大象》(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等。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著名的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自1994年开始,任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该校菲利普·H. 奈特文理学院荣休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哲学、语言学、认知科学、伦理学、实用主义等。重要著述包括《身体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Body)、《思想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道德想象》(Moral Imagination)等。
译者简介
何文忠,博士,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副教授,中华译学馆研究员。主要从事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认知语言学、翻译与翻译技术研究。长期从事语言学和翻译技术教学,已经出版专著和译著40余部。
04
目录
第一章 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
第二章 隐喻性概念的系统性
第三章 隐喻系统性:突显和隐藏
第四章 方位隐喻
第五章 隐喻与文化连贯
第六章 本体隐喻
第七章 拟人
第八章 转喻
第九章 隐喻连贯性的挑战
第十章 更多例子
第十一章 隐喻建构的部分性质
第十二章 我们的概念系统根据何在?
第十三章 结构隐喻的基础
第十四章 因果关系:部分自发和部分隐喻
第十五章 经验的连贯建构
第十六章 隐喻的连贯性
第十七章 隐喻的复杂连贯性
第十八章 概念结构理论的一些影响
第十九章 定义和理解
第二十章 隐喻如何赋予形式以意义
第二十一章 新意义
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的产生
第二十三章 隐喻、真理、行动
第二十四章 真理
第二十五章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神话
第二十六章 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客观主义神话
第二十七章 隐喻如何揭示客观主义神话的局限性
第二十八章 主观主义神话的不足
第二十九章 经验主义替代阐释方案:赋予古老神话以新意义
第三十章 理解
后记
参考文献
2003版后记
修订版译后记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
发布于:浙江省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