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八路军的历史
组建过程和编号的故事
朱老师
1937年7月9日,卢沟桥事变的战火还未熄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等将领联名发表了一份声明,宣布红军将士愿意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准备为抗日而战。这份坚定的声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寻求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这一决定的背后,是自年初以来国共双方就红军改编问题进行的艰难谈判。从西安到杭州,从庐山到南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为了国家的最大利益,与国民党进行了多次的交涉。直到8月13日淞沪战事再起,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步步紧逼,经过半年多的谈判,红军主力终于在8月25日成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踏上了保卫华北、拯救民族危亡的征程。
红军改编的问题,一直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国共两党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从1937年2月起,国共双方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等地进行了多次会谈,但由于双方意见分歧较大,直到“八一三事变”之后,经过一番周折,才最终达成了改编协议。
1937年,中共中央军委组织了一场红军改编的动员大会。
国共两党在讨论红军改编时,主要的争议点是改编的红军人数以及红军能否保持独立指挥。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与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讨论。
西安的会谈无奈停滞
1937年2月到3月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叶剑英与国民党代表顾祝同等人进行了谈判,主要讨论红军改编的事宜。共产党希望红军改编后能保持较强的战斗力,最初提议改编为12个师、4个军,形成一个大军团。但国民党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持削弱共产党的武装力量,谈判中提出只保留红军3000到5000人,后来放宽到两个师、8个团,总共1.5万人。周恩来在谈判中坚持原则,最终双方同意红军改编为约六七万人,包括4个师,每个师3个旅、6个团,总人数约1.5万人,其余人员编入某路军的直属部队。经过多次讨论,国民党同意红军改编为3个师、9个团。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的讨论重点依然是红军的编制和人数问题。国民党方面同意将红军改为12个团,但坚持要分成3个师。经过仔细考虑,中共中央基本上同意了这个改编方案。3月8日,国共双方代表进行了会谈,决定将一个月来的谈判结果进行总结,并由周恩来撰写成文字,然后电报给蒋介石,这就是所谓的“三八协议”。协议中对红军的编制做了如下规定:“将红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改编为三个国防师,共六个旅十二个团,以及直属的工兵、炮兵、通信和辎重等部队,在三个国防师之上设立某路军总指挥部;将红军的地方部队改编为地方民团或保安队。”\n\n然而,国民党代表在上报南京审核前,擅自对协议进行了大量修改,使协议的内容显得更像是对红军的收编。比如,协议中规定红军的编制人数被削减到3万人,取消红军中的政治工作人员,红军干部由中央派遣,并且红军要“服从一切命令”。周恩来立即将国民党代表单方面修改协议的情况汇报给了中共中央,得到了回复:“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绝对不能妥协……声明在西安无法继续谈判,要求见蒋介石解决。”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西安谈判暂时陷入了僵局。
以前在陕西省富平县有一部分红军驻扎。
杭州的积极谈判
为了加快谈判进程,中共的代表如周恩来等人在3月底前往杭州,与蒋介石进行直接会谈。在会谈的前一天,周恩来先到了上海,与宋美龄会面,将中共提出的十五项谈判条件写成书面意见交给宋美龄,请她转交给蒋介石。
在最近的谈判中,苏区的改革和红军的改编成为了主要讨论点。周恩来在与蒋介石的会面中,再次强调了中共中央提出的15项条件,并提出了几项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陕甘宁边区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不能被分割;红军改编后的人数应该达到4万多人;需要设立3个师以上的总部;不接受派遣副职和政训人员;确保红军学校能够完成当前的学期;并且红军的防区也需要扩大。
在会谈中,蒋介石承认共产党“有民族意识,革命精神,是新生力量,最近几个月的和平运动效果显著”。他还承认,由于国共分裂导致了十年革命失败,形成了军阀割据和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局面,因此双方需要反思过去。蒋介石提到了纲领和领导两个关键问题,并表示具体问题容易解决,比如红军可以改编为三个师,共四万多人,可以设立总指挥部等,希望共产党能“商讨一个长期合作的方式”。周恩来立即回应,制定共同纲领是确保两党合作到底的最佳方式。会谈结束后,周恩来前往西安,汇报了杭州会谈的结果,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
庐山谈判持续争论
4月26日,周恩来带着中共中央制定的《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来到了西安,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张冲一起讨论了发表国共宣言、红军经费和夏衣、南方游击队等问题。他们对一些问题达成了临时协议。但因为双方还有很多分歧,西安的谈判没能解决问题,周恩来于是直接约见了蒋介石。6月4日,周恩来到了庐山,随后在6月8日至15日之间,与蒋介石等人进行了多次会谈。
按照杭州会谈时蒋介石提出的由中国共产党先制定合作纲领的要求,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了《抗日救国、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然而,蒋介石却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的想法,意图通过组织形式将共产党融入国民党。在讨论红军改编的问题上,周恩来坚持了杭州会谈中的立场和要求,但蒋介石坚持红军只能改编为3个师、12个团的编制,并且违背了杭州会谈中关于允许红军改编后设立总指挥部的承诺,只同意设立“政治训练处”进行指挥。他还公开要求“朱德和毛泽东两位同志要出来工作”,并对各边区武装进行调查后实施编遣,其领导人也必须离开。对于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周恩来明确表示拒绝。这次庐山谈判,由于国民党方面在统一战线组织、红军改编、边区政府人选等问题上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中国政府迅速采取的应对措施
周恩来回到延安,汇报了庐山谈判的情况。随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讨论谈判方案,并在6月25日提出了新的提案。提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原则上同意组建国民革命同盟会,但要求先确定共同的纲领;承认蒋介石在共同纲领下的最终决定权。对于当前的具体问题,准备在7月中旬发表宣言;宣言发表后,如果蒋介石同意设立总的军事指挥部,红军将在他正式宣布后进行改编,否则红军将在8月1日自行宣布改编,以国民革命军暂编师的名义,组建三个正规师共四万五千人,总部三千人,地方部队一万人;陕甘宁边区将在7月内自行进行民主选举;争取朱德担任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官,不论军事还是政治职位;原则上,毛泽东不拒绝外出工作,但在时机不成熟时不会离开。新的提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党方面的要求,体现了中共中央顾全大局的精神,同时也拒绝或限制了一些过分无理的要求,为下一阶段的谈判打下了基础。
6月22日,周恩来再次特意给蒋介石发去电报,提到红军改编后需要设立指挥机关,并强调朱德不能离开。第二天,中共中央收到了国民党方面的回复,依旧坚持之前的方案,认为红军改编后只能设立政训处。鉴于日军侵华局势越来越紧张,中共中央做好了进一步妥协的准备,同意用政治机关的名义来指挥红军,但要求这个机关必须具备指挥机关的功能和权力。如果不能让朱德担任这个政治机关的负责人,中共中央决定在8月1日自行宣布改编。
又一次在庐山进行的重要会谈
7月初,周恩来起草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7月4日,周恩来、博古和林伯渠从延安来到西安,与彭德怀、任弼时商量红军改编的事宜。7月7日,他们应国民党邀请飞往上海,准备前往庐山谈判。然而,就在同一天,七七事变爆发了。由于战争刚开始,局势还不明朗,蒋介石在红军指挥权的问题上依然非常谨慎,不肯轻易让步,坚持红军改编后必须直接听从行营指挥,政治机关只能负责联络工作。7月14日,周恩来一行抵达庐山,得知这一消息后,次日便给蒋介石写信,表达了尽快改编红军、奔赴抗日战场的迫切愿望,并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里面详细提出了关于红军改编的意见。
1937年7月,为了讨论共同抗日的问题,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前往庐山与蒋介石会面谈判。这张照片显示的是他们在从庐山返回西安时的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周恩来、博古和林伯渠。
全国抗战爆发后,日军攻势猛烈,国内军民对抗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7日,洛甫和毛泽东给叶剑英转告周恩来、博古、林伯渠,说为了大局考虑,在谈判中可以同意红军改编后的指挥机关平时设立政训处,由朱德担任正主任,彭德怀担任副主任,但战时必须设立军事指挥部,以便更好地统一指挥。\n\n随后,周恩来、博古、林伯渠与蒋介石等人进行了会谈,提议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并尽快发起全国抗战。然而,双方在红军指挥权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由于中共方面的坚决反对,蒋介石做出了一些让步,将“政治机关只管联络”改为“政治主任只能转达人事指挥”,但仍坚持红军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三个师的管理直接归行营管辖,各师参谋长由南京派遣,周恩来可以担任政治主任,毛泽东则担任副主任。
面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周恩来坚决回应:“对于蒋介石在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和人事安排,我们党完全不能同意。”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指示,指出日军进攻的形势已经形成,抗日战争有可能实现,决定如果蒋介石不做出让步,就不再进行谈判。由于谈判陷入了僵局,中共代表在庐山的努力没有取得成果后,便离开庐山前往上海,观察时局的变化,并向中共中央发出了电报,建议不论局势如何变化,都必须立即自行改编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应编足1.5万人,独立军和师都要编入,同时加强干部的配置,确保各方面军都能独立工作,以应对日军的全面进攻。尽管改编谈判一直没有进展,红军却一直在加紧准备参战。聂荣臻回忆说:“到了七月中旬,尽管与国民党政府的谈判还没有结果,我们已经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开始筹备部队的改编工作,并着手进行前往前线的准备。”
在南京进行的会谈最终促成了红军改编的协议。
因为日军不断向华北增派兵力,形势变得非常严峻,国民党政府催促红军尽快改编,准备参加抗日战争。于是,中共中央在7月28日做出了明确的回应:红军要在8月15日前完成改编,20日出发抗日。改编后的红军要设立总指挥部,由朱德和彭德怀担任副总指挥,并设立政治部,由任弼时担任主任,邓小平担任副主任,以便更好地指挥作战。改编后的红军总共有三个师,约四万五千人,加上地方部队的一万人,由高岗和萧劲光分别担任正副司令,军饷由政府提供。红军主力出发后要集中作战,不能分散行动。红军还要负责绥远地区的一线防御。同时,中共中央决定集中红军主力进行改编,无论南京政府是否同意,红军将在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独立指挥作战。
在日军猛烈进攻下,到了7月30日,北平和天津很快就被占领了,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进一步加剧。由于无法避免与日本的战争,中国决定全面抗战以求生存。国民政府在7月31日下达命令,给红军三个师的番号,并同意按照中共之前提出的人员和编制进行改编。8月9日,周恩来与朱德、叶剑英一同前往南京;8月11日,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的谈话会;从8月12日起,又与国民党代表就红军改编问题进行了新一轮谈判。与此同时,日军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并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同时发起了攻势。国民党军队一部分坚守华北战场,主力部队则在上海周边抵抗日军的进攻,保卫淞沪地区。由于战局紧张,急需红军参战牵制日军,因此之前国共谈判中长期存在的分歧也得到了缓解。
8月18日,中共中央给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发了一条关于和国民党谈判的10项条件的指令。为了能让红军北上抗日,蒋介石基本同意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红军改编方案,并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担任总指挥,彭德怀担任副总指挥。经过长时间的谈判,红军改编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改编红军。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和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〇、第一二九师和一个后方留守处。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照新的统一序列,将第八路军番号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和彭德怀改称正副总司令。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八路军。22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中共中央《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经过半年多的艰难谈判,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全国抗日形势的推动下,红军最终克服了重重障碍,与国民党达成了改编协议,实现了国共合作,开启了全民族抗日的新篇章。红军取消了原有的番号,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促成国共合作所作出的重大决定。为了挽救华北的危局,八路军尚未完全改编完成,就奉命迅速前往华北抗日的前线,这标志着华北敌后抗日的开始。
八路军出发去前线抗日
出处:《炎黄春秋》杂志2022年第12期(原载于炎黄春秋杂志社)
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