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特朗普“对等关税”90天暂缓期结束仅剩最后10天!全球贸易站在悬崖边缘,各国谈判进入白热化冲刺阶段。中国商务部发出严正警告: “任何国家若以牺牲中国利益换取美国关税减免,中方绝不接受,并将坚决反制” 。这条清晰划定的红线,正考验着美欧日韩印等经济体的抉择智慧 。
一、美国“分而治之”战术浮出水面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本质是“各个击破”。在与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谈判中,美方明确要求各国配合其遏制中国制造业,包括对华加征关税、限制转口贸易等,以此作为达成协议的交换条件 。彭博社披露的细节显示,这种“分布式对华包围圈”的设计,试图将贸易战成本转嫁给第三方国家 。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美加谈判破裂。6月28日凌晨,特朗普突然宣布终止与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理由是加拿大对美国科技公司征收数字服务税。他威胁七天内公布对加新关税,并暗示此举是向欧盟、亚洲释放威慑信号 。美国财长贝森特随即表示将对加拿大启动“301调查”——这正是2018年对华贸易战的同一法律工具 。
二、欧盟内部分裂:法德路线对决
面对7月9日关税大限,欧盟内部爆发激烈分歧。 德国总理默茨 在欧盟峰会上疾呼时间紧迫:“我们只有不到两周!”他主张务实妥协,聚焦汽车、制药等核心产业争取豁免,接受10%基准关税以换取关键领域喘息空间 。德国ifo研究所模拟数据显示,若美国全面实施50%关税,德国汽车业将损失6%产值,制药业损失高达9%,而对美出口将暴跌38.5% 。 法国总统马克龙 则强硬表态:“最佳协议只能是零关税对零关税。若美国保留10%关税,欧盟必须立即反制!”他直言妥协会被视为“天真或软弱”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承认已做好谈判破裂准备,所有反制选项已摆在桌面 。矛盾焦点在于美方提案被欧盟视为“不平衡的单方面让步”,尤其钢铁、汽车、半导体领域谈判陷入僵局 。
三、亚洲博弈:日本硬扛、印度暗流涌动
日本 展现出罕见强硬。首相石破茂政府坚持要求汽车等重点领域“关税归零”,拒绝非对等条款 。但持续两个月的七轮谈判未果后,日本内部出现松动迹象。据匿名官员透露,东京正考虑在稀土、半导体供应链合作上让步,换取美方汽车关税豁免 。 印度 成为最大变量。美印谈判被美方称为“里程碑式协议”,核心是印度借机推动“印度制造”战略,缩短对华供应链依赖;而美国将印度视为“印太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支点 。知情人士指出,印度协议草案可能包含限制中国商品的隐蔽条款,使其成为最可能配合美国对华策略的国家 。
四、中国的反制工具箱已激活
中国警告绝非空谈。6月以来,11家美企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16家遭出口限制,稀土出口管控同步启动,直击美国科技和军工产业链要害 。在军事层面,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的部署,被解读为“护商即护国”的战略信号——覆盖海空、电子、火力多维打击能力的编队,彰显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决心 。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强调:“实践证明,只有坚定捍卫原则立场,才能真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表态既是对妥协派的警示,也是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捍卫 。中方同步在WTO发起集体诉讼,联合67国指控美国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 。
五、全球产业链加速“去美风险”
美国单边主义正迫使各国重构贸易网络。欧盟推动签署与南美南方共同市场的自贸协议,尽管法国曾反对,但马克龙与默茨在峰会上达成妥协 。欧盟同时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构建“挪威钴矿-瑞典稀土-德国电池厂”的区域供应链闭环,目标2026年实现动力电池70%自给率 。 日本车企加速向泰国、印尼转移产能,索尼将30%芯片生产迁至墨西哥 。中国则扩大RCEP合作,2025年一季度对东盟出口激增17.2%,区域贸易占比升至27% 。多国用行动表明:当美国成为不确定性的源头,分散风险已成生存刚需 。
六、经济代价:谁在为关税买单?
关税战的真实成本正在显现。美国一季度GDP萎缩0.3%,通胀率达6.8%,37万亿美元国债月息达890亿美元 。德国模拟预测,全面关税战将使其制造业整体萎缩2.8% 。全球物流效率已下降15%-20%,手机、汽车等终端价格上涨9%-12% 。 世界银行发出预警:若贸易冲突持续,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或降至2.3%,创2008年后新低 。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原则底线”的坚守,恰为动荡中的全球贸易提供了稀缺的确定性坐标 。
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