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些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各种论坛或者自媒体平台上,似乎总能看到这样的话:
“中国就是个人情社会”……
“西方国家和中国不一样,西方国家不讲人情,只讲契约合同”……
就比如下图这样的,他们不仅是这么认为的,甚至还要伸延讨论起“东西方文化差异”……一股“意林读者”的味儿,扑面而来。
然而,随着咱们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跑出去旅游、工作,却猛然发现,事情根本就不是这样。
最近,一名身在瑞典的华人,在国内某知名社交平台上发帖称,“瑞典60%的岗位都是内定的”、“瑞典就是个巨大的人情社会,萝卜坑岗位含量极高”……
此话一出,瞬间引发了极大的讨论。有的人震惊,“不是说北欧最公平吗?怎么还搞萝卜坑?”;有的人冷笑,“早就说了,哪儿都一样,关系为王”……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天笔者就打算带大家来扒一扒,这“公平透明”的北欧神话,到底是怎么回事。
瑞典60%的岗位都是内定的?确实如此……
别看瑞典顶着“福利国家”、“绝对公平”的光环,实际上,职场里的“预留职位”真不少见。
早在2018年,瑞典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协会(SULF)的一份报告,就揭露了这个令人意外的真相。
报告分析了,多个大学讲师和研究员职位的招聘流程,结果令人意外:72%的职位最终给了内部候选人。(笔者注:所谓内部候选人,往往是已经在学校工作的临时员工、博士后,或与教授有密切联系的人。)
更夸张的是,一半职位广告发布不到3周,16%仅挂了1周,不到一半的职位甚至只有一个申请者。这些广告,明显是为了“走形式”!
瑞典劳动法要求公开招聘,以确保公平,但高校往往通过短时间发布或模糊要求,优先内定人选。
2021年,一篇新的研究论文进一步确认,这种“操纵招聘”的文化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存在即合理”)。
不只是大学,瑞典其他行业的情况也类似。2025年,substack上的一篇分析报告显示,约70%的瑞典职位从未公开广告,直接通过内部推荐、熟人网络或非正式渠道填补。
你以为在Arbetsförmedlingen(瑞典就业局)看到的招聘广告是机会?
抱歉,很多只是“形式主义”的幌子,职位早已内定给“自己人”。
这不是“人情社会”是什么?
不只是瑞典,其他西方国家也一样!
以为只有瑞典这样?其他西方国家也好不到哪里。
美国,标榜“能力至上”,但2023年Zippia报告显示,约30-50%的职位,是靠员工推荐的,科技巨头如Google、Amazon等,也常为特定候选人“定制”职位描述。
英国的情况类似,2025年,英国简历顾问机构(StandOut CV)的研究报告显示,将近40%的英国工人,通过他们的熟人网络(networks),解决自己的工作问题。
法国更甚,早在2019年,就有报告指出,在所有招到人的职位中,只有 30% 是有公开发布招聘信息的,剩下的70%,被认为很有可能是预定给朋友网或‘关系户’(piston)。《Le Monde》甚至批评招聘广告多为“形式主义”。
一句话,西方国家的职场遍布“预留职位”,专门给认识的“有缘人”准备,这并不稀奇。
没有关系网?那不好意思了,你多半只能陪跑。
为什么西方国家也喜欢搞“人情社会”?
为何西方国家也热衷搞“人情”?
其实还是因为省时省力。招聘是个费钱的活儿,公开广告、筛选简历、面试一圈,一个流程下来,时间和精力都花了不少。熟人推荐直接跳过繁琐流程,员工或朋友担保“这人还不错”,HR也省心。
再有,就是文化契合。西方企业,尤其是瑞典,特别看重“文化融入”。技术再强,如果不会在fika时间聊两句,同事觉得你“格格不入”,也可能被刷。熟人推荐的候选人,性格、价值观都摸得透,合作更顺畅。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这种招人的思路,不就是“人情社会”那一套吗?
有什么区别?
谣言是怎么产生的?
“西方国家不是人情社会”,这种错误言论之所以流传,源于对西方文化和职场运作的误解、刻板印象以及信息传播中的偏差。
许多人对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瑞典)的印象,来自其宣传的“公平”“透明”“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咱们中文互联网上,一直以来,西方社会常被描述为基于“能力主义”(meritocracy),强调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与东亚(如中国、日本)的“关系社会”形成对比。这种刻板印象让人们误以为,西方招聘完全公开透明,无“人情”影响。
另一方面,许多前往西方国家生活的华人,他们的声音强化了这种刻板印象。不少华人移民从事中下层工作,如餐饮、零售、清洁,接触不到本地高层的“关系网”。这些基层岗位招聘确实较公开,但想晋升管理层,立马撞上“人脉墙”。
没校友圈、没推荐人,谁跟你谈机会?
2022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移民的失业率(7.2%)高于非移民(5.2%)。即便是那些找到了工作的移民,主要从事的,也是以护理和家政等方向为主的服务业。这一行业的移民人数,占移民总人数的比例,高达68.4%。
一些华人回国后说“西方很公平,能力第一”,其实他们没触及“人情”的核心。
用网友的调侃来说就是,“你一个刷盘子的,谁跟你讲人情世故?”
话虽然说的可能有点难听,但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
结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不要把国外想的太好,瑞典也好,美国、英国、法国也罢,哪个不是“人情社会”?
咱们不否认,即便是当今的中国,“靠关系”、“讲人脉”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但情况还是比以前要好了不少。
比如说,体制内的工作,招聘前有统一的公告和公平的考试机会;招聘后,也会有“候选人公示”这个环节。网友如果发现有猫腻的,可以进行质疑,之前也有过不少这类的案例。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出国求职也好,生活也罢,与其盲目吹捧西方,不如擦亮眼睛,脚踏实地提升自己,找到突破的路。
参考资料
Report: Lip service? About recruitment in academia – SULF学术人员的招聘:制度逻辑视角(「链接」)Sweden’s Job Market Is Rigged by Nepotism(https://lovettejallow.substack.com/p/sweden-job-market-nepotism-ai-bias)25 Incredible Employee Referral Statistics [2023]: Facts About Employee Referrals In The U.S. - ZippiaNetworking statistics in 2025 | UK and global dataLe piston : comment est-il perçu en entreprise ?劳工组织:近1.7亿国际移民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关键驱动力 | | 1联合国新闻
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