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的南京城外,紫金山顶的晨雾里蹲着几门德制火炮。炮手们哈着白气搓手,眼睛死死盯着山脚下蠕动的铁王八——那是日军的坦克。突然一声令下,炮弹呼啸着砸下去,当天就报销了十三辆坦克。山脚下的日本兵都懵了:这他娘哪来的神仙工事?其实这些要命的防御体系,早在两年前就躺在一个德国老头的图纸上了。
这老头叫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名字长得能当裤腰带使。1935年他拎着皮箱来南京时,蒋介石正忙着在南方剿共。老头盯着地图看了三天,突然拍桌子:"你们真正的敌人搁北边呢!"当时办公室里的中国军官都当这老外水土不服说胡话,谁承想两年后这话就应验了。这老德国可不是吃干饭的,人家在一战就当过参谋总长,后来还教出过一帮子德军军官。最绝的是他年轻时参加过八国联军,那会儿还是个小排长,转眼三十年过去,居然跑来帮中国人打鬼子了。
法肯豪森撂下句话就埋头干活,三个月后甩出来一本《中国抗日作战建议书》,里头有句后来被说烂了的名言:"拿地盘换时间。"这话听着像唱高调,其实是老将军扒拉着算盘珠子算出来的。他琢磨着中国这地形,长江像条弯弯曲曲的贪吃蛇,两岸全是水网丘陵。要是沿着这条线修工事,能让日本人每走一步都掉层皮。当时国军的装备那叫一个寒碜,汉阳造步枪打三发就卡壳,士兵训练跟赶集似的乱哄哄。老头一看直嘬牙花子:"这仗没法打!"转头就开始折腾"德械师"。
要说这德国老头确实有两把刷子。他不但从老家运来毛瑟枪,连设计图都白送给汉阳兵工厂。后来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步枪,其实就是毛瑟枪的中国表弟。最绝的是他训练的第87师和第88师,在淞沪会战里把日本人打得直骂娘。日军战报里写:"敌军战术明显受过欧式训练。"废话,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德国师傅教出来的徒弟。有个日本兵后来回忆,他们在闸北巷战时,总感觉对面子弹长了眼睛,专挑要害钻——那是德国人教的"精确射击"。
南京保卫战那会儿更邪乎。法肯豪森设计的环形工事像个铁刺猬,教导总队的兵躲在里头,拿中正式步枪点射日军坦克的观察孔。日本人的战车冲了七天才啃下紫金山,代价是堆成小山的尸体。有个日军中队长临死前还在嘟囔:"不是说支那军队一触即溃吗..."他哪知道,这背后站着个把普鲁士军事传统和中国地形吃透了的德国老头。
不过最神的还是淞沪战场那些碉堡。法肯豪森拉着工程师,把太湖边的水网地形玩出了花。钢筋混凝土的碉堡修得跟地堡似的,240毫米重炮轰上去就蹭层皮。日本工兵想爆破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这些碉堡三面环水,活像江里的王八壳。可惜老蒋关键时刻掉链子,杭州湾防线没守住,让日本人抄了后路。气得法肯豪森在指挥部摔了茶杯:"这仗本来能赢的!"
1938年形势突变,德国和日本勾搭上了。法肯豪森临走前,偷偷把《长江流域防御要图》塞给中国同僚。后来武汉会战用的就是这套方案,愣是把战争拖成了持久战。回到德国后,这老头表面当比利时总督,背地里却参加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事情败露后被抓进达豪集中营,差点见了阎王。等盟军把他捞出来时,老头第一句话问的居然是中国战况。
1966年法肯豪森在德国去世,可他留在中国的痕迹至今没消失。汉阳兵工厂的机床还在,南京郊外的碉堡残骸还在,最重要的是他教出来的那套战术,后来在台儿庄、长沙会战里反复出现。有个教导总队的老兵晚年接受采访,提起德国教官就咧嘴笑:"那老头,是真懂打仗。"说着举起三根手指比划:"他总说,防御要像手掌,五指张开才能挡住拳头。"
如今紫金山上的炮台早没了,但游客偶尔能捡到锈蚀的弹壳。阳光照在上面,恍惚还能看见1937年那个雾蒙蒙的早晨——德国将军设计的火炮在怒吼,中国士兵咬着牙装填,山脚下的太阳旗在硝烟中摇晃。这场跨越洲际的军事合作,就像中正式步枪上那个小小的德式标尺,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瞄准镜里。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